纪56 北京电报大楼落成纪念

(185)4分 北京电报大楼 450万枚
(186)8分 北京电报大楼 800万枚

1958.9.29。雕刻版。P14。34.5mm×26mm。90(9×10)。[D]刘硕仁。[E]孔绍惠。北京人民印刷厂。

P.S. 北京电报大楼是新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自行建设的中央通信枢纽工程,曾是亚洲最大的综合电信营业厅。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52年北京电信局的申请。后北京市规划局将北京电报大楼地址变更为北京市西长安街以北(现西城区西长安街11号),并重新颁发工号“005工程”。1955年11月,北京电信局成立“005工程处”负责工程建设,建筑师林乐义(1916-1988,福建南平市人,曾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兼任特聘讲师)主持设计。1956年4月21日,北京电报大楼工程开工,同时聘请了4名苏联专家和莫斯科通信建设公司指导该项目施工。

1958年9月21日,北京电报大楼竣工,9月29日正式投入使用。大楼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100平方米,主要由报房、机房、营业厅、办公室等组成。林乐义借鉴了美国20世纪40年代流行的“保守的现代主义”的设计方案:除了中央的钟楼,主体建筑整体外观为四四方方,屋顶为平顶,大楼俯视为“山”字形。该建筑风格庄重、朴实无华,楼上装四面塔钟,气势恢宏,是人民邮电事业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北京电报大楼主体的中心是一座5层楼高的钟楼,连同大楼主体共12层,最高处高度为73.37米,比当时的天安门城楼还要高。它是长安街上第一座名副其实的高层建筑物,其设计、制造和安装得到了当时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专家的帮助。在邮电分营之前,各大城市的邮局建筑几乎都有一座钟楼,可见钟楼已成为当时邮电行业的特色。1993年,北京电报大楼获得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

起初,塔钟只有时针和分针,没有秒针。1997年,为了香港回归中国的倒计时需要,在塔钟上加了秒针。现在塔钟已经是北斗卫星直接授时,授时调整由电脑控制,时间非常准确。

而特点鲜明的整点报时钟声,最初选的是乐曲《赞美新中国》和《东方红》,它们都是在当时的民主德国用钢琴演奏和录制的。20世纪60年代“文革”期间,《东方红》前奏被确认为唯一的报时钟声,由北京中央乐团石万春、中央音乐学院包惠乔受北京电信局邀请演奏钢琴曲,中央广播乐团民族乐队对其进行了再创作,并进行混声录制。自此,《东方红》乐曲的报时钟声已经成为附近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FavoriteLoading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