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75 西周青铜器

(1) 4分 何尊 302.01万枚
(2) 4分 伯矩鬲 285.26万枚
(3) 8分 利簋 574.21万枚
(4) 8分 牛首夔龙纹鼎 508.61万枚
(5) 8分 折觥 585.31万枚
(6)10分 蟠龙兽面纹罍(读作“雷”) 298.31万枚
(7)20分 燕侯盂 308.11万枚
(8)70分 日已方彝 187.01万枚

1982.12.25。影雕套印。P11。27mm×60mm。35(7×5)。[D]邵柏林。[E](1)高品璋;(2)(3)孙鸿年;(4)呼振源;(5)阎炳武;(6)赵顺义;(7)李庆发;(8)姜伟杰。  (邮票大图)

P.S. 为了展示中国古代铜器艺术的辉煌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西周青铜器》特种邮票,全套8枚。西周青铜器主要包括青铜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其他日用杂器等。西周是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青铜冶铸技术继续发展,铜器的数量有较大的增长,但种类有一个较明显的淘汰和更新过程。西周时期有许多铸工精湛、造型雄奇的重器传世,且多有长篇铭文,它是研究西周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的重要资料。
西周青铜器依西周王世分为3期:从周武王到周昭王相当于西周早期,穆王到夷王相当于西周中期,厉王到幽王相当于西周晚期。另一种意见主张将穆王划归西周早期,也有将夷王划归晚期的。
西周铜器的早期是商代铜器的继承发展期。此期虽有若干新的因素,但总体上商代铜器的传统仍然极为强烈,很难在商周之际划出截然的界限。具体断代只能分出商末周初式和西周早期式。鼎基本保持口沿立耳、浅腹、柱足的商代式样,但方鼎的柱足已向细长发展,方座的双耳或四耳簋为本期特有的形式。卣广泛流行,成组相配的定式也比商晚期稳定。
~~~

青铜器之乡在陕西——从《西周青铜器》邮票说起(上)

青铜时代,是人类历史文明经过石器、彩陶时代的又一个重要的时代。而青铜艺术也是中国灿烂文化艺术攀登上的又一个高峰。1982年12月25日,为了展示中国古代铜器艺术的辉煌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西周青铜器》特种邮票,全套8枚。其中有5枚出土于陕西。

作为周秦的发源地,陕西是西周青铜器无可争议的出土第一大户,自汉代西汉宣帝神爵四年以来,不断地出土,陕西出土的青铜器占全国出土青铜器总量的近70%,其数量之多,器型之大,造型之美,铭文之珍贵,实为罕见。2000多年,竟然毫无资源枯竭的迹象。其中更是极品迭出,从晚清出土的四大国宝重器,到这套《西周青铜器》特种邮票展示的5件青铜器国宝经典,还有上了邮资封的逨盘,陕西自然成了举世瞩目的青铜器之乡。其具体的位置,首先是位于宝鸡的周原,西周王朝发祥肇始之地,宗庙所在地。其次是长安的丰镐二京,西周王朝的京畿之地。

第一枚是《西周青铜器》邮票(8-1),图案选用了1963年在陕西宝鸡贾村镇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何尊”。

“何尊”为国宝重器,是被国家文物局认定的不得出国展览的文物之一。为周成王五年名何者的贵族所制,所以名为“何尊”。 尊,是古代尊贵的酒器,于是就有了“九五之尊”、“至尊至贵”的吉祥光环。是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纪年铭的铜器。何尊内胆底部刻有一篇122字的铭文,青铜铭文,就是用青铜铸造出的宝贵历史,印证史籍或弥补史籍的不足。其中“宅兹中国”,更是“中国”二字最早的文字记载,价值非同一般。铭文大意是:成王五年四月,周王继承武王的遗训,开始营建被称为“成周”的洛邑,这一重要史实,对研究西周初年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何尊”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口圆体方,通体有4道镂空的大扉棱装饰,颈部饰有蚕纹图案,口沿下饰有蕉叶纹。整个尊体以雷纹为底,高浮雕处则为卷角饕餮纹,圈足处也饰有饕餮纹,工艺精湛,纹饰瑰丽,器形雄奇特异又不失典雅庄重,浑厚古朴中可见森然臻妙。不愧为一件“独尊中国”的珍品文物。

第二枚是《西周青铜器》邮票(8-3),图案选用了1976年在陕西临潼零口镇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利簋”。

“利簋”也属于国宝重器,《国家人文历史》把利簋评为九大镇国之宝。此簋的主人是利,所以被称为利簋。利簋簋底虽只有铭文32字,但一字千金,铭文中的“武王征商,唯甲子朝”,记述了武王灭商的日期。使古代史上著名的武王伐商的“牧野大战”有了一个绝对年代,也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时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的记录,与《周书》、《淮南子·兵略训》等古代文献所记相合,填补了这段历史年表上的空白,成为这一段史实的唯一文物遗存。称之为稀世绝品,价值连城都似有不足。为商周断代提供了不可代替的实物标本。所以也有人称其为“武王征商簋”,因而也被人誉之为西周第一青铜器。

“利簋”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簋腹和方座饰有饕餮纹、夔纹,圈足饰有夔纹、云雷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

第三枚是《西周青铜器》邮票(8-4),图案选用了1979年在陕西省淳化一座西周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牛首夔龙纹鼎”。因出土于淳化又称“淳化大鼎”。是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中最大、最重、最精美的圆鼎。高122厘米,重226千克。从1979年出土以来打破了由盂克二鼎(大盂鼎、大克鼎)保持了100多年的重量和大小的圆鼎纪录。只是该鼎无一字铭文,在以铭文论价值的青铜器中甚为可惜,但身居“重量冠军”而名世,也堪称绝顶。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2014年7月9日朱文杰发表于《文化艺术报》)

~~
青铜器之乡在陕西——从《西周青铜器》邮票说起(下)

“牛首夔龙纹鼎”腹部有三个兽头,与鼎的三足对应,鼎口下一周纹饰是由两条夔龙纹相向相成的饕餮纹。器形宏伟,饰物饰纹浮雕化,为鼎器少见。此鼎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是腹壁上铸有三个半圆形大耳,这种形制的铜鼎为特例,至今仅见此一器。鼎身上的主体图案,正是牛头蜴身龙纹。这只牛头的两侧,却分别长出大蜥蜴龙的身躯,有一肢体,分出四趾,浑身长满鳞片,尾巴卷曲向上。也许是为了更明白无误地证明,这是一只牛头蜴龙,在这一龙头下面,还铸造了一个完全写实、明确无误的牛头。鼎的上口,还分别雕有四条鳄形原龙。其造型高大魁伟,纹饰庄严神奇。

第四枚是《西周青铜器》邮票(8-5),图案选用了1976年在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出土的西周青铜器“折觥”。

“折觥”属于国宝重器,是西周昭王时铸造的盛酒器,因器物主人名折而得名。此觥通高28.7厘米,腹深12.5厘米,口宽11.8厘米,口横7厘米,重9100克。为长方形腹,有盖。盖前端做成酷似一只夸张的野羊形的兽头,曲角,巨鼻,獠牙外露,但却显得很温顺;整个器物造型精美,神秘中带点滑稽,纹饰设计独特,由羊、鱼、象、蛇、鸮、燕子、蝉等几十种动物组合而成,中为鸷鸟,下为象鼻,两侧饰回首夔纹,口部和长方形圈足饰夔纹,盖的颈部以下有饕餮纹面。4层花纹重叠显得富丽堂皇,制作之精巧骇俗惊世,充满夸张的变形之奇思妙想,弥漫着一种狞厉冷峻又和顺祥瑞之美,寓意深邃,充溢着东方智慧的结晶,并可以称之为东方印象派艺术经典的萌芽。

觥是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的一种造型较为奇异的酒器。觥出土较少,陕西仅三件,除牛觥为商代外,折觥和日己觥都是西周中期器。“折觥”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器与盖铭文相同,各40字。折觥造型稳重,铸造精美,纹样繁复,装饰富丽,且方形兕觥又较少见。专家认为此器应属西周昭王时代,是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作为酒器的折觥,成语中有“觥筹交错”指的就是它。

第五枚是《西周青铜器》邮票(8-8),图案选用了1963年在陕西省扶风县齐家村出土的西周青铜器“日己方彝”。

“日己方彝”,酒器,通高38.5厘米,口长17厘米,宽20厘米,长方体,四壁较直,四角有扉棱,异常之精美生动,器上有四坡形的盖,形似屋顶。盖顶饰变形兽体,盖缘和圈足上饰小鸟,器的四面以兽面纹和鸟纹为装饰。这种方彝在器形上和西周早期流行的方彝有所不同,其年代可能略晚。

“日己方彝”装饰华美富丽,粗犷豪放,匠心独运,有巧夺天工之造化神力,古朴神秘,雄伟端庄,以饕餮纹为主题纹饰,具有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它的器盖和内底各有内容相同的18字铭文,大意是天氏为亡父日己铸造祭器,庇护子孙万代。

“日己方彝”出土时与日己方尊和日己觥三件成套,给人深刻之印象,皆为酒具。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日己”是做器者父亲的名字。所以三件青铜酒器前边皆以此冠名。

《西周青铜器》特种邮票之发行,方寸之间展现出一座闪烁着青铜之光,沟通天地的艺术殿堂。让世人进一步认识了一组精彩纷呈的国之瑰宝青铜器,认识了青铜器之乡的周原和周之都城长安丰镐两京。而这个誉满华夏的青铜器之乡,直到现今还不断有惊世精品出土,让你应接不暇,让你的震惊连续叠加。例如2003年初眉县杨家村出土的一座青铜器宝藏。27件国宝件件有铭文,总计达40488字。轰动世界,创造了文物出土的8个第一。还有2012年5月宝鸡市渭滨区石鼓镇石嘴头村先后发现西周贵族墓葬,出土商末周初青铜器200余件,这是30多年来中国商周墓葬考古的一次非常罕见的重大发现。

确实,如此神奇而神异的青铜器之乡,太让人不可思议啦!你不知道等待你的下一回,又该是什么特大的惊天新闻。 (2014年7月30日朱文杰发表于《文化艺术报》)

FavoriteLoading收藏

4 Comments »

  1. 孔明湖 :

    11 6 月, 2012 at 13:09

    (6)文字不对

  2. 郵票樹 :

    13 6 月, 2012 at 13:20

    修改了。

  3. 陈帆 :

    13 4 月, 2019 at 13:23

    (7)燕侯孟中“孟”应为“盂”

  4. 郵票樹 :

    2 5 月, 2019 at 18:13

    @陈帆, 改正了。

发表评论